第四千0二十六帖 读《茱萸集》

  读书破万卷集茱萸四千第四第四(4026)·《茱萸集读二十六》

第四千0二十六帖      读《茱萸集》

  《茱萸集》,当代短篇小说集。汪曾祺著。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77年10月出版。作者第四事迹参见《读书破万卷·<受戒>(4021)》。

  《茱萸集》收《黄油烙饼四千》、《岁寒三友》、《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茱萸9篇。

第四千0二十六帖      读《茱萸集》

  《黃油烙餅》说的是1979年文革結束,大陸開始出現抗議文學、傷痕文學,但文章尚有顧忌,本篇沒有傷痕文學的滿紙淚痕,而是以小孩的視點來談,小孩可能領略到的大人的傷痛,也是大陸動盪幾年的縮影-煉鋼-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等,若說歷史是事件小說是心情,文中小孩與奶奶的感情寫得最好,「他和奶奶在一起,吃了好些蘿蔔、白菜、小米麵餅子,長高了」「奶奶不怎麼管他,奶奶有事」「奶奶老找些零碎料子給他接衣牚、接褲子」「奶奶老說:你腳上有牙?有嘴?」「你的腳是鐵打的」「後來辦了食堂…小米麵餅子裡有糠…可他吃得挺香,他餓」「奶奶咽了氣了,他沒有奶奶了,他躺在枕頭上,枕上有奶奶的頭髮氣味,他哭了,想起奶奶是餓死的」「媽媽把黃油烙餅放在他面前,他吃了兩口,真好吃,忽然咧開嘴痛苦起來,高叫一聲「奶奶」一邊流淚一邊吃,餅是甜的,眼淚是鹹的」汪透過祖孫情不著痕跡的呈現他們所受的不公平的對待。这篇文章写了一个辛酸的故事。萧胜从小就跟着奶奶,奶奶十分疼他,总是给他做好吃的。但是在饥荒年里,食物越来越少,奶奶把能吃的都给萧胜了,最后,奶奶饿死了。奶奶死后萧胜就被爸爸接走了。在爸爸那里,情形也差不多。故事虽十分简单,也没什么情节,却很能打动人心。在那样一个年代,人们生活中唯有一样记忆是最深刻的,那就是饿。物质的匮乏,使奶奶一直舍不得打开儿子拿回来的黄油。而当从没吃过黄油烙饼的萧胜一下子吃到的时候,这个年幼的孩子却没有欢笑,只有眼泪,他明白了很多,苦难让他成熟了。作者轻描淡写的叙述,却让人为之动容。

  《歲寒三友》讲述了这样三個人:王廋吾原先開絨線店,陶虎臣開炮仗店,靳彝甫是個畫畫的,他們集是從小一塊長大的,這三個說上不上,說下不下的人」汪一開始即破題,三個市井小民無英雄事蹟,也非壞人,只是读小人物,表面平舖直敘卻後勁無四千窮,他們都有些小本事,也努力過,但茱萸集命運捉弄…

第四千0二十六帖      读《茱萸集》

  開絨線店的王廋吾老想發財,再開繩廠、草帽店,有一番風景,但後來卻被對手吃掉了。「王廋吾氣得生了一場重病,一病一年多,賣機子的錢…全變成了藥渣子…人廋得像一張紙,一陣風吹過就能倒下」,落得如此淒慘一切歸零。陶虎臣呢?有獨門功夫「酒梅」「花盒子」炮仗店生意本來是不錯的,但「新生活」一來,取締了鞭炮,生意沒了,女兒又被半半賣,「歲暮天寒…他到陰城去上吊,沒死成」,下場淒涼,也走入人生絕境,而畫師靳彝甫「他是靠賣畫吃飯的,等人登門求畫,按尺論價」「他家傳會寫真,都能畫行樂圖…他不畫喜神,一這種活計,一概不帖應…行樂圖自從有照相館後,也很少人來要畫了」「雖是半飢半飽,卻活得有滋有味…冬天…夏天…」開了畫展賣出幾十張畫,聽了季陶民的建議,行萬里路去了,一去三年…,三個人不同的際遇,當靳返鄉得知兩人處境後,將自己珍貴的「田黃」賣了,濟助兩位老友。

  文章結尾「這天是臘月三十,這樣茱萸集的時候,是不會茱萸有人上酒館喝酒的,如意樓空蕩蕩的,就只有三個人。外面,正下著大雪」最後一句是雙關語,下雪寫集景也寫世道,寫壞天年,雖身處如意樓,三人皆不如意,卻情意相挺,人與人之間若有一點真情真意,即可往前走,而人生的那一點溫暖帖就在二十六如意樓了。

  评:饥荒年里写奶孙,食物匮乏见人心;奶奶疼孙竟饿死集,面对烙餅茱萸集泪纷纷。

  《歲寒三友》三個人读,二人凄惨茱萸靠一人,第四千0二十六帖 读《茱萸集》。腊月二十六三十上酒馆,一点温暖情意读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