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黑豆功效与作用

1、黑豆天天吃当然没问题,黑豆、黄豆、青豆统称“大豆”,与其他杂豆类相比营养价值不可同日而语。2、黑豆当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钾和维生素E,而且所含蛋白质中必须氨基酸组成和比例可以与动物蛋白相媲美,与谷类搭配着吃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增加蛋白质利用率,达到1+1>2的效果。3、黑豆当中的脂肪大部分为不饱和脂肪,尤其亚油酸可高达50%左右,并且消化...

1、黑豆天天吃当然没问题,黑豆、黄豆、青豆统称“大豆”,与其他杂豆类相比营养价值不可同日而语。

2、黑豆当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钾和维生素E,而且所含蛋白质中必须氨基酸组成和比例可以与动物蛋白相媲美,与谷类搭配着吃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增加蛋白质利用率,达到1+1>2的效果。

3、黑豆当中的脂肪大部分为不饱和脂肪,尤其亚油酸可高达50%左右,并且消化率高,这都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4、黑豆中膳食纤维含量也不低,占到所含碳水化合物的一半,膳食纤维可是很多人饮食结构中比较容易缺乏的营养素,能够保证天天吃黑豆对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可是很有利的。

5、黑豆当中钾的含量也很高,钾对高血压患者可是很重要的,高血压患者的高钾饮食黑豆更是不二之选。

6、黑豆虽好但也要适量,吃得太多会胀肚的。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平均每天摄入大豆20g左右,如果你吃了其他大豆制品比如豆腐、豆皮、腐竹、豆浆等,就要相应较少黑豆的量,总之黑豆、黄豆、青豆的总量能达到20g就好,对于素食者需要增加一些,三者总量可以达到50~80g,这可是不太容易实现的。

7、黑豆的吃法自然也有很多,可以和黄豆一起做豆浆,也可以与谷类一起做成黑豆饭或者煮黑豆粥,还可以做成豆馅包豆包吃。也有人把黑豆用醋泡了之后吃,个人口味不同吧,喜欢这个口味可以这样吃,不喜欢也就罢了,不用期待它会发生一些神奇的功效,当成一种健康的食品吃就好。

8、原创作者冯丽主任医师临床营养医师

1、黑豆是一种很好的食物,属于大豆类的一种,大豆类食物营养富集,对人体也有很多功效,大部分人群都可长期适量摄入。黑豆可以说是大豆类食物中我最看重的一种了,黑豆的优质植物蛋白、钙质、钾元素、碳水化合物、油脂是其中最丰富的,就像它本身的颜色一样,都“肥得发黑了”,黑豆的黑皮是因为富含花青素的缘故,花青素有抗氧化效果,对人体有潜在提高抵抗力的功效。大豆类食物还含有独特的大豆异黄酮,有助改善雌激素水平,能预防女性卵巢衰老,延缓绝经期,保护女性健康。

2、黑豆虽然好,但有没有不适合吃黑豆的人群呢?

3、确实有一些,黑豆中的植物蛋白含量还是较高的,其他大豆类(如大红豆、青豆、黄豆)中的植物蛋白含量都很高,是植物性食物中含量最高的种类,所以对于一些肾脏有问题的人群来说,黑豆不宜多吃,甚至不宜吃,比如糖尿病肾病、肾衰竭、肾功能下降,哪怕是普通人来说,大豆类也应当控量摄入,膳食指南推荐每日约20g左右,大概是半块豆腐、30~40g豆腐干、豆腐皮、300~500mg豆浆(根据浓度不同)。

4、另外,大豆类中的植物嘌呤含量也较高,对于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来说不宜多吃,虽然植物性嘌呤对于血尿酸的影响不算大,都是鼓励多吃蔬菜,哪怕嘌呤稍高的蔬菜,但也有少量的实例发现长期频繁大量摄入大豆类/大豆类制品同样可能会增加诱发痛风的几率,所以,高尿酸/痛风患者吃大豆不宜多吃,适量就行了。

5、黑豆中的膳食纤维含量较高,即便是煮很久都不宜变绵软,所以对于一些消化能力不强的人群来说也不宜多吃,例如中老年、儿童,否则很可能造成消化不良,还影响其他营养成分的摄入。黑豆中富含碳水化合物,所有人都不建议大量食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摄入过多导致糖分摄入过多,肠道细菌很喜欢糖分,它们吃了糖后会大量产生气体,很容易造成腹胀腹痛,肠胃不适,还影响消化能力。

6、黑豆很适合做成豆制品,我们平时爱用黄豆做豆浆、豆腐,其实黑豆也可以做,而且营养价值更高。黑豆因为膳食纤维丰富,还可以多添加到日常摄入的主食中,如白米饭等细粮中,能弥补膳食纤维的不足,有延缓消化速度、提高饱腹感、平稳餐后血糖的效果。

1、炒黑豆泡水喝具有活血、利水、祛风、解毒的功效。黑豆还可润肾燥而止盗汗,补肾虚而止遗尿。

2、黑豆,又称为乌豆、冬豆子、黑大豆,味甘,药性平,归脾、肾经。黑豆的主要成分有黄酮、皂苷、肽、蛋白质、脂肪等。其中,异黄酮和皂苷是发挥作用的主要成分。

3、从中医方面来讲,黑豆具有活血、利水、祛风、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阴虚烦渴、头晕目昏、体虚多汗、肾虚腰痛、水肿尿少、痹痛拘挛、手足麻木、药食中毒等病症。现代研究显示,黑豆中的有效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缓解疲劳、保护肝肾、抗凝血等,还具有类似激素样作用。

4、需要注意的是,有黑豆过敏史的人禁用黑豆,脾虚腹胀、肠滑泄泻者,请谨慎服用。黑豆作为饮品/食物时,并不能完全发挥其成分的功效和作用,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5、本内容由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刘玉兰审核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