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的功效与作用

1、我认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只是一种心灵上的安慰,现实生活只有合理性的念念不忘才可得到回响。2、过去了的事情,只能变做一种美好的回忆,时间与生命就如滚滚的长江水,就一去不复返。3、如果念念不忘的是过去的事情,你想得到回响只能是一种梦想;如果念念不忘的是对未来美好的追求,并且身体力行的去实践去奋斗,哪么可以得到回响,但也不是完全能够实现,能够实现回响的也只是一部...

1、我认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只是一种心灵上的安慰,现实生活只有合理性的念念不忘才可得到回响。

2、过去了的事情,只能变做一种美好的回忆,时间与生命就如滚滚的长江水,就一去不复返。

3、如果念念不忘的是过去的事情,你想得到回响只能是一种梦想;如果念念不忘的是对未来美好的追求,并且身体力行的去实践去奋斗,哪么可以得到回响,但也不是完全能够实现,能够实现回响的也只是一部分吧。

4、因而宗教总是把未来的回响,寄托于上天或来世,但这样的回响谁有见过呢。

5、即便是对未来的念念不忘,也需具有合理性,才可能有所回响,如果是虚无飘渺的且不现实的,哪是不可能得到回响的。

6、因而说,对过去的念念不忘是不能得到回响的;对未来的念念不忘,也需具有合理性才可能得到回响,空想的东西是不会得到回响的。

1、绝大多数人会以为古人完全是靠亲身体验来发现药物功效的,但这种想法是错的。虽然历史上应该真的有“神农尝百草”那样的事迹,但那只是古人在发现草药功效的过程中最初、最原始的手段,在草药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就不常用了。

2、人还“不是人”的时候,便有了医事活动的雏形。草药知识的起源是与猎取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凭着人类的“本能”选择必须的物质充饥和治疗而产生的。因此说“药物同源”、“药、食、医”与生俱始。

3、《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由《素问》和《针经》(又称《灵枢》)两部分组成。书中提到的药中有数十种,药方也不多。但对药物味理论和炮制方法及要求却有简要记论述。比如,指出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酸入肝、辛入肺、咸入肾、甘入脾”。

4、这其中还包括“非医药论著”中记载的草药,比如《诗经》,其中记载3200多种药物,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大多只记下药名,对各药作用记述甚少。《山海经》,记载药353种,包括动、植物和矿物等类药材。且对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效用等内容有所描述。是我国最早记述药物功效的文献,对后世药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

5、汉代出现了《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37种。

6、这个时期及以前,确实是单靠人服用草药后的表现来发现草药的功效的。

7、但是在这之后,经过长时间大量的知识积累,关于草药发展提高系统理论后,便构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这时候,就不再单单依靠人使用草药来发现药效了。

8、一来,生命宝贵,医学人员更是难得的人才,若是每次都把著述医书药典的医生给毒个好歹,根本没那么多专业人才去送命;二来,像枸杞那样的草药,吃到饱未必能试验出它的具体功效;三来,这样逐个试下去太慢,草药学问也就不用发展了。

9、古人真的比现代的某些人聪明得多。

10、古人发现很多长得差不多的草药功效也接近,如歌谣谚语中记载:【中空草木可治风,叶枝相对治见红,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浆拔毒功】。藤类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对于久病不愈、邪气入络者,可以藤类药物通络散结,如雷公藤、络石藤、忍冬藤、青风藤、鸡血藤等。这个经验,也可运用至颜色、气味等多方面。虽然具体作用还需一点点深入研究,但大体上能初步确定草药功效。

11、古人使用草药【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也解决了一大批草药的初步功效判定的问题。如【血见黑即止】,是以黑色属水,红色属火,水克火的缘故。

12、这种办法,在古代医药学上称为【药象】,是一门相当深奥的学问。时至今日,不论中医西医,在发现新的含有药性的植物时仍在使用【药象学】进行套用。

13、还有,古人虽然不存在“化学”这个学术概念,但是很早就发现,许多草药互相之间会发生“制衡”,即现在所说的化学反应。古人把经过初步认定功效的草药,用浸泡、晾晒、水煮、火烤、研磨、酒泡等等多种方法来观察其变化,并将萃取出来的精华与其他药物放在一起观察反应,或用银针、试火砭之类的工具探测其反应,逆向确定草药的功效。最早使用这类方法的,便是“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开创了中医复方药的先河,著作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许多方剂至今仍被当代各版药典收载。

14、其后,医学上仍延续这种方式来探知草药功效。

15、梁代陶弘景著《神农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将药物按其自然属性分类,唐代李勣、苏敬等著《新修本草》,载药844种,宋代唐慎微著《证类本草》载药1746种,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附方11096条,收录药物越来越多,体系越来越庞大,结构越来越完整,却甚少出现医者试药而中毒的情况。

16、其实我个人一直觉得李时珍和《本草纲目》被抬得太高了。《本草纲目》绝大多数是收录前人结论,李时珍只是将其整理出来,投机取巧且不辩真伪,内容多有胡说八道之处。

17、当然,正因为这样的做法毕竟还是不够完善,历代都有医师亲身试药。例如清代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中未收载的有716种,在前有基础上,又冒着危险真正亲身试用了很多草药,彻底将大部分草药的功效做了定论。

18、现代药学随着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兴起,大大促进了药学的发展。其主要标志就是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尤其是20世纪以来,早期没有分科的药物,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先后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从而使药学分离出去。而且又与其它学科,互相渗透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尤其是受体学说和基因工程的创立,为药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

野菊花,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外形与菊花相似,以色黄无梗、完整、苦辛、花未全开者为佳。其性微寒,具清肝明目、缓解蛇毒等功效。可广泛用于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证。

在中药里,野菊花属于凉性药物,有清热去火的功效,尤其是在夏季,天气湿热,人容易患热感冒以及由于肝火旺盛引起上火,口腔溃疡等多种燥热病,在夏季饮用野菊花茶便能很好的调节内火,对热流感冒及上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野菊花中含有白菊醇,这种醇类对很多细菌都具有灭杀效果,而且效果很强,尤其是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灭杀效果最强,浓度达到15mg/ml便能有效灭杀菌类。因此,饮用野菊花茶或者用野菊花泡水涂抹在感染引起的水肿处,有很好的杀菌消炎,消肿的功效。

野菊花味辛疏散,体清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有疏散肺经风热的作用,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期时温邪犯肺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菊花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入肝经,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能清泄肝热以明目。可配伍其他中药用于治疗肝经风热,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者。若有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也可配伍相应中药以达到滋补肝肾,益阴明目的效果。

实验研究证明菊花中含有的黄体酮类化合物有清除自由基(OH.O2)的能力,有着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并且菊花的抗氧化活性与黄体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息息相关。实验表明,菊花具有抗氧化衰老的作用。

1、野菊花性凉,体虚、脾胃虚寒病者、容易腹泻者不要服用。

2、过敏患者不适合服用野菊花。具体过敏表现为皮肤红肿甚至是红疹,伴随有瘙痒的情况。

3、野菊花进入身体后会刺激肠胃,导致出现肚子疼或者腹泻,不利于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野菊花属寒凉之物,孕期服食寒凉食物会刺激肠胃,影响营养的吸收,同时会造成胃肠不适,尤其是大量服用后可能会导致腹泻,严重的话会增加流产的概率。

婴幼儿脾胃较嫩,对于寒凉食物很敏感,野菊花属寒性药材,婴幼儿服用后易出现肠胃不适,如拉肚子之类的不适症状,影响身体健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