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穴位作用与功效

1、出自《灵枢·本输》:“脾出于隐白……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腧。”2、位置: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3、太即大,广大之意,《说文·白部》:“白,西方色也。”五色与五行相配,白为金色,金气主肃杀;太白即金星,亦名启明,长庚,《诗经·小雅·大东》有云:“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阴阳家学说中,太白金星是主杀伐的武神,认为太白有戡定内乱之能...

1、出自《灵枢·本输》:“脾出于隐白……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腧。”

2、位置: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3、太即大,广大之意,《说文·白部》:“白,西方色也。”五色与五行相配,白为金色,金气主肃杀;太白即金星,亦名启明,长庚,《诗经·小雅·大东》有云:“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阴阳家学说中,太白金星是主杀伐的武神,认为太白有戡定内乱之能。如《甲乙经·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胁满痛四》记载:“胸胁胀,肠鸣切痛,太白主之。;

4、《普济方·针灸》记载:“善咳,气无所出,先取三里。后取太白、章门”;《勉学堂针灸集成·心胸》:“胸腹痛暴泄,大都阴陵泉太白中脘针。”

5、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本穴具有驱邪治急,理气祛湿之用。

6、《子午流注说难·足太阴脾经五输穴》释云:“太白乃阴俞土穴,土能生金,西方金,气色白,足内侧肉色较足跗足底特白,望其色而名之,故称太白。”简洁明的指出经穴定位及位置特征,现代用于治疗足的局部病症。

7、本穴是为土中输土,又为足太阴原穴,脾经真气之所在,储藏脾脏最原始的能量,且容量巨大,因此可助脾气运化,补肺气之源。《针灸聚英·玉机微义针灸证治》:“脾咳,刺足太白。”

8、从命名可知太白善攻伐,偏于泄邪,具有理气祛湿、驱邪治急的功效;而穴性侧重于补虚,故太白兼具驱邪扶正的双重作用。有临床报道提示本穴有补诸虚百损的功能,同时驱邪外出。

9、太白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按揉既可止腹泻,又可通便。还有研究发现点揉太白穴可调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

10、太白穴是通过脾来补肺的一个穴。

1、章门穴的功效为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该穴位对肋痛、腹痛、腹胀、泄泻等症有治疗作用。

2、中医临床上该穴位常与多个人体穴位配合使用,该穴位配梁门、足三里穴,可治疗腹胀腹痛;配足三里和太白穴可用于治疗呕吐;配合阴陵泉,内关穴,可治疗胸肋疼痛。

3、章门穴位于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的下际。平常按摩章门穴能够辅助治疗胸胁痛、腹胀等不适。

4、穴位的操作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5、本内容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韩盛旺审核

湿气侵犯人体,会有各种表现,比如引起全身酸楚、浑身无力、食欲不振、大便粘腻不爽等等,湿气侵犯周身筋骨关节,容易引起风湿关节痛。然而我们人体里有很多祛湿的穴位,按揉这些穴位有助于祛除体内或体表的湿气。根据湿气所处部分及性质的不同,我们将穴位分为健脾利湿、清热利湿、祛风除湿、温化寒湿和利水消肿五类,来发挥祛湿的作用。

脾虚湿气重的人容易表现为面色黄或黯淡、神疲乏力、倦怠懒言、食少、痞满、腹胀、腹泻、舌淡或有齿痕,苔白腻,脉滑。平时可以多按揉以下穴位:

1、足三里穴,该穴位在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能够滋补强壮、健脾除湿,是强壮保健要穴,常用于治疗各种虚劳病证,可以用艾条灸15-30分钟。

2、三阴交穴,该穴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能够健脾利湿,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肠鸣腹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湿疹等疾病。

3、地机穴,该穴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能够健脾化湿,常用于治疗各种脾虚水湿不化而出现的腹胀、腹泻、水肿、小便不利等疾病。

4、中脘穴,该穴位在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能够健脾和胃,渗湿利水,常用于治疗胃痛、呕吐、腹胀、泄泻、黄疸等疾病。

5、阴陵泉穴,该穴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也能健脾利湿、清利湿热,常用于治疗脾虚不运化水湿病证。

6、丰隆穴,该穴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能够健脾化痰,常用于治疗脾虚痰湿内盛出现的咳嗽、痰多、眩晕、头痛、水肿等疾病。

湿热重的人容易出现面色油光、口黏腻、胸闷、腹胀满、大便粘腻不爽或便秘、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滑数。平时可以多按揉以下穴位:

1、天枢穴,该穴位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能够疏调肠腑、清利湿热、消食导滞,常用于治疗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及月经病。

2、阴陵泉穴,该穴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也能健脾利湿,清利湿热,常用于治疗脾虚不运化水湿病证。

3、阳陵泉穴,该穴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能够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常用于治疗呕吐、黄疸、便秘、下肢痿痹、肝炎、胆囊炎及胆道蛔虫症等疾病。

4、曲池穴,该穴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能够清热、泻火、利湿,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上肢不遂、腹痛、吐泻、痢疾、湿疹及荨麻疹等疾病。

5、上巨虚穴,该穴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能清热利湿通便,常用于治疗腹痛胀满、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及膝胫酸痛等疾病。

6、下巨虚穴,该穴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也能清热利湿通便,功效和常治疾病和上巨虚差不多。

身体被风湿侵犯,轻则全身酸楚,疲倦乏力,重则关节疼痛、游走性疼,随天气变化尤为明显,甚至关节肿胀、变形等。平时可以多按揉以下穴位:

1、风市穴,该穴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能够祛风湿,常用于治疗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股外侧皮神经痛、腰病等疾病。

2、肩髎穴,该穴位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能够祛风湿、止痹痛,常用于治疗肩臂痛,上肢麻痹或瘫痪,及肩关节周围炎等。

3、膝眼穴,有两个,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内侧的称内膝眼,外侧的称外膝眼。能够祛风除湿,常用于治疗膝关节痛,鹤膝风,腿痛,脚气等。

4、犊鼻穴,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能够祛风除湿,通经活络,常用于治疗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

体内有寒湿的人容易表现为面色发白或发黑、畏寒肢体、手脚冰凉、腹痛泄泻、或浮肿,平时容易感冒流鼻涕,舌淡苔白或水滑,脉细或脉沉。平时可以多按揉以下穴位:

1、关元穴,该穴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能够温阳化湿,滋补强壮,常用于治疗肾虚气喘,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痛经、腹痛、泄泻等疾病。

2、神阙穴,该穴位在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能够强壮保健、温阳化湿,常用于治疗四肢厥冷、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等病。

3、中脘穴,该穴位在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能够健脾和胃,渗湿利水,常用于治疗胃痛、呕吐、腹胀、泄泻、黄疸等疾病。

4、肾俞穴,该穴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能温阳补肾,利水化湿,常用于治疗遗精、遗尿、泄泻、痛经、水肿、腰痛等。

5、石门穴,该穴位在腹正中线,脐下2寸。能够温阳利水,治疗水肿、小便不利、泄泻、肠鸣等病。

体内水湿泛滥的容易表现出全身或局部水肿、尤其是腰以下明显、小便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平时可以多按揉以下穴位:

1、复溜穴,该穴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能够补肾益阴、温阳利水,常用于治疗腹胀腹泻、水肿、小便不利等病。

2、水道穴,该穴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能温阳利水,常用于治疗小腹胀痛、小便不利、遗尿、便秘、月经不调、疝气等

3、水分穴,该穴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能够温阳健脾利水,常用于治疗腹痛、肠鸣泄泻、水肿、蛊胀及肾炎等病。

4、三焦俞穴,该穴位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能够温肾阳、利水湿,常用于治疗腹胀肠鸣、呕吐、水肿、鼓胀、遗尿、癃闭等病。

5、膀胱俞穴,该穴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能够通利水道,常用于治疗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等疾病。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