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的作用与功效

1、谢谢邀请。可以根据专家的研究,从三个方面思考这个问题。2、(一)偏执于算命的先生认为,《易经》的"伟大价值就在于算命",它的精华是卜筮,"不运用《易经》算命就失去存在的价值"。3、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人们认为自然和社会的现象、事件的产生都有某种神秘力量在支配着,因此,遇事都喜欢用特定方式向神请示事件的吉凶。占筮就是这种特定方式之一。占筮涉及的...

1、谢谢邀请。可以根据专家的研究,从三个方面思考这个问题。

2、(一)偏执于算命的先生认为,《易经》的"伟大价值就在于算命",它的精华是卜筮,"不运用《易经》算命就失去存在的价值"。

3、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人们认为自然和社会的现象、事件的产生都有某种神秘力量在支配着,因此,遇事都喜欢用特定方式向神请示事件的吉凶。占筮就是这种特定方式之一。占筮涉及的范围很广,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社会生活中的祭祀、战争、生产、婚丧嫁娶、商旅出行等等,都包括在内。

4、(二)易学家说,《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是中国人文化的基础,包含了史料价值、思想价值、文学价值。《易经》的科学价值在"学",不在"术",其特点在于"义理"与"象数"的统一,它的精华在于它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

5、《易经》是上古卜筮的学术,它形式上是占筮书,而内容则广泛的记录了西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含了史料价值、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到商、周之际,经过周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易经》成为中国人文化的基础。

6、易学研究者认为,"易"字是上日下月的象形,《易经》学术思想的内涵,也便是说明这个天地之间、日月系统以内人生与事物变化的大法则。

7、"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易"包含三个意思:(1)"易",就是简易、平易的意思,因为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简朴而平易的;(2)"变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随时在交互变化之中,永无休止,但这种变化的法则,却有其必然的准则可循,并非乱变;(3)"不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虽然随时随地都在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的变化之中,但所变化者是其现象,而能变化的,却本自不易,至为简易。

8、所以,南怀瑾先生认为,《易经》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究,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

9、(三)现代学者杨树帆先生认为,《易经》符号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对未来客观世界感到无从把握而迷茫时创造的思维延伸诱发工具。

10、《易经》被总结成书的时代,科学技术还不能实现思维工具化。古人没有技术手段,但采用了更为聪明的办法——使用符号,把思维注入符号编码系统中,从而心安理得的鸟瞰着大千世界的无穷变化。

11、杨树帆先生认为,周易符号思维模型,是人类的第三思维。人类思维被哲学家、心理学家分为若干种形式,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被称为抽象思维的逻辑思维,一种是被称为形象思维的非逻辑思维。周易符号思维模型是人类对未来客观世界感到无从把握而迷茫时创造的思维延伸诱发工具,人类依赖它对世界进行反向把握。

12、杨树帆先生认为,周易符号思维模型结构分为三个层次:二爻阴阳逻辑层次,八经卦二元结构层次,六十四别卦时空场层次。

13、二爻符号逻辑即二爻阴阳逻辑。阴阳二仪即太极,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阴阳相互作用、相互演合,构建成八卦二元分类模型。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即所谓"小成之卦",或叫作"经卦"。八经卦将自然分为上下、尊卑、刚柔的二元对立形态,建立了一个认识自然的初步模型。

14、六十四卦由八经卦两两相重而成,这是阴阳模型的最好图式,构成了六十四别卦时空场。六十四卦时空场,是人的思维和预见能力对客观事物无能为力时,将经验编码并系统化为假定的未来时空场,在这个假定的时空场中,使思维借助符号的启发而延伸发展。《易经》六十四卦非常具体,假如生活中有疑问,在六十四个时空场中关于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答案。

15、在《易经》里面可以发掘它的政治观、论理观、军事观、文学观、艺术观、哲学观,甚至现代科学的源头。但是,《易经》不是完全是一本哲学的,或者占筮的,或者政治的,或者文学的书,它谈的是人最本质的东西,涉及人的各个方面,是中国人思维形式的模型保留。它的主要功能是延伸人类的思维,在卦爻运动的启发下,诱导人进入新的领域。

1、“辩证法”源于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引导其追随者学会独立深入探求真相的基本方法。从中文译名(意译)中望文生义便可知其起初的简单含义就是:从辩论中确证。所以“辩证法”的“辩”是“辩论”的辩,与中医的“辨证对治”的“辨”是不同的,后者是“辨别”的“辨”,这一点要注意了。

2、苏格拉底倡导一种在探求真相时不持特定立场的态度,不轻率下结论,对对立的正反方都要尝试彻底反驳,在这过程中逐步探查出合乎真相的“中道”来。这种思想方法由其学生柏拉图,及再传的亚里士多德继承下来。其风格可从柏拉图记录的苏格拉底言行录的《理想国》中一窥。事实上孔子倡导的“中庸”的思想方法是一样的,当然这里指的是那种没有被庸俗化误解的“中庸”、“中道”思想。

3、也就是说,辩证法事实上是一种排查正反两端,采取先普遍怀疑(注意:这不是怀疑主义)的方式,从而逐步去接近真相的方法。由此可见,这是一种真正科学的思想方法,在哲学上属于一种非常高超的方法论。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再到马克思,都是辩证法大师。

4、从康德开始,便尝试在苏格拉底开始的朴素(但很本质)的辩证法的基础上,发展出系统性的范畴体系,建立“辩证逻辑”;黑格尔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马克思主义的归纳可以说达到了高度的逻辑自洽,是相当优美的,这一点之后会细谈。在这里要澄清一点的是,这里的“辩证逻辑”是指“逻各斯”意义的“逻辑”,与“形式逻辑”的“逻辑”的含义其实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后来在苏联及我国学界都曾经将“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两者的“逻辑”混为一谈,乃至进一步将两者对立起来,这事实上是一种范畴误用,等于牛头不对马嘴般的辩论,这完全是一种学术上的悲哀。

5、我们今天所讲的“辩证法”,一般教科书里谈的“辩证法”,其实指的就是“辩证逻辑“,但这其实指的是“辩证法”的“用”,不是“辩证法”的“体”。如果仅仅知道“用”而不知道“体”,那仅仅只是背了些教条与公式,其实不是“辩证法”。许多马克思主义老太太都是这种类型。现在还残留有一些这类打官腔的人,很让人反感,但其实与真正的辩证法几乎等于没有多少关系了。

6、那么,什么是“辩证法”的“体”呢?就是本文开始介绍的苏格拉底的辩论技巧、思想方法所呈现出来的方法论模式。我们一般讲“辩证法”的教课书对此常常是不谈的,哪怕是谈了,也常常就只是一笔带过,仅仅作为一个非常小的知识点的传播。

7、但我在这里介绍“辩证法”,则要反复强调,这个“体”是无论如何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如果不理解这个“体”,其实再巧妙的“用”也用不上。这里顺便指出,“体”与“用”这对范畴,是中国古代哲学相传下来的自成体系的“辩证逻辑”,并不在正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逻辑”范畴。当然,“本质”与“现象”这对范畴是与其有所对应的,但其实两者还是有所不同的,个人以为值得补充加入进去。“辩证法”的发展,在世界上,客观上有三大体系:其一、西方哲学,并且以德国古典哲学再到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辩证法;其二、佛教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其辩证逻辑范畴也发展得非常成熟,马克思、恩格斯对此有过高度评价;其三、中国先秦哲学以“道统"为核心的哲学基础而相传下来的辩证法体系,以“太极阴阳、易经八卦、五行生克、体用“等为基本的“辩证逻辑”,后来又和佛教的辩证法结合了起来。

8、到此,我们就可以开始介绍一下“辩证法”的“作用”了。事实上,只要理解了“辩证法”的“体”,学会了苏格拉底那种在正反方向上全面排查的思维方式,就等于懂得“辩证法”的“作用”了。但这一步其实是最难的,原因是几乎每个人的心态都不是完全开放包容的,总是会预先设定某种立场去看问题,不能先以一种“无知”的心去对待事情,这样就与“辩证法”直接无缘了。通俗地讲,毛主席所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以实践为根本的态度,是讲辩证法的基础;否则就是空谈。

9、在这基础上,如果能运动“辩证逻辑”,会使我们对未知事物的探寻与思维快速条理化与系统化。我们这里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的主要范畴为例。

10、首先是“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11、先弄清楚对立面,然后去发现对立面的统一基础也即其对立差异中的共性是什么。

12、要意识到微小量的变质的累积会最终引发系统性的质变;但这并不是说量的累积一定会直接引发质的变化。前提是起初的这个量也是异质性的,其所引起的传导、感染、变革、革命最终会带来系统性的质变。

13、就像每个人身上其实都有癌细胞,量很少是没事的,但量多了就会致癌。从伦理道德的例子来说,譬如微小的恶习的累积会发展成罪恶。

14、毛主席所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说明这个道理的最好例子,要注意:前提得是其初心中有革命的火种,不能是其他的,否则再怎么机械性的量的累积都不可能会有质的变化。

15、就这个道理来说,可以定性地判定,现有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不可能创造出“意识”来的,因为其起初的、基础的微小的“量”不存在,这样无论如何怎么累积,都不可能出现“意识”的“质”来。

16、这一条貌似简单,其实很难理解,误会的居多,所以多说几句。

17、这条规律是很妙的。妙在哪里呢?它告诉你,只要你去行动去实践,而不是光在那里想想,无论怎么行动,你最后都会找到正确的道路的。为什么呢?很简单:如果你一开始走对了,那你就继续走,虽然如此肯定体会不够深刻;然而如果你一开始走错了,其实那也没事,因为你总会碰壁,所以只要碰壁了掉个头你就自然能找到对头的。

18、当然了,有些人不信否定之否定,这样的人有两大特征:其一、怕犯错,怕做决定,空谈不行动;其二、固执顽固,头撞南墙也不回,见了棺材也不掉泪。

19、否定之否定规律意味着,只要我们有着开放,愿意自我否定与变革的心,根本就不用担心会在未知中找不到真理与正确的方向。

20、辩证逻辑范畴是我们思考时,借以立足的视角,如果能自觉运用,能极大的提高我们的思维效率与准确性。

2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主要有五大范畴: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常见的还有:部分与整体、个性与共性、相对与绝对等。

22、自觉运用“范畴”来思维,有利于我们从各个视角去全方位地看待事物。

23、基本观点就是基本立场,相当于公理系统中的基本假设。

24、看待事物的立场不能过于具体而繁多,否则容易陷入复杂与局限之中。立场也不能完全没有,否则又会陷入怀疑主义、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

2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或者说秉持的基本公理有三条。注意:这三条与欧式几何的基本公设的理论体系中都是作为基本前提的,是无需证明的。你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这只是你的选择而已。就像1+1=2所代表的算术基本规则,也是不用去求证明的基本公设,你也可以不接受,只要行得通,否则就只好接受没有什么好质疑的。

26、其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其实相对应的就是各种东西方的古老哲学观念:“万物为一”。事物的统一性确实是一种信仰,但不能没有。物理学中的相对性原理就相信不同的参考系中的物理规律是一致的,与这条哲学基本原理其实完全是同一种信仰。

27、其二、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佛教哲学的辩证法将此归纳为“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不变的个体不存在),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都是类似的表述。所以《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道理是很简单,但越简单的道理越本质也越容易忘记,否则不会有那么多顽固不化的人的。

28、其三、要善于“一分为二”的来看待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通过对立面去发现真相绝对是好方法。碰上新问题、未知问题,想都不用多想,去探查对立面;下结论的时候,不要太绝对,看到其中的好与坏肯定才是正当的。有人要反驳,“莫比乌斯环”就没有两面!怎么没有“两面”,如果真没两面,怎能再一反接而出现“两面”?要知道:莫比乌斯环上的任意一点,都是有对立面的一点的!莫比乌斯环无非只是把两面连通了而已。

29、以上这些有没有“作用”呢?如果能“作用”到思维与实践上,那就有用;如果只是作用到“嘴皮子”上,那的确是没什么用场,反而有害。这也是一种“一分为二”的基本观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