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药黄连功效与作用

1、野菊花又名路边菊、苦薏,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外形与菊花相似,只是叶片薄,花小而蕊多,呈类球形,颜色为黄绿色至棕黄色,气芳香,味苦,以色黄无梗、完整、气香、花未全开者为佳,而花完全开放、散瓣、有花梗、吸潮、色暗、散气者,则质次。2、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农村地区,人们喜欢用山上及村边自采的野菊花代替菊花食用或做茶饮,其实,这样做潜藏着很大的食品安全风险,极可能对身体健康...

1、野菊花又名路边菊、苦薏,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外形与菊花相似,只是叶片薄,花小而蕊多,呈类球形,颜色为黄绿色至棕黄色,气芳香,味苦,以色黄无梗、完整、气香、花未全开者为佳,而花完全开放、散瓣、有花梗、吸潮、色暗、散气者,则质次。

2、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农村地区,人们喜欢用山上及村边自采的野菊花代替菊花食用或做茶饮,其实,这样做潜藏着很大的食品安全风险,极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3、野菊花与菊花虽然是同属近缘植物,但二者并非同一种植物,不可混同。

4、菊花,性味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功效是散风清热,平肝明目,常用于风热感冒(桑菊饮)、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目赤(羚羊钩藤汤)、肝肾阴虚之眼目昏花(杞菊地黄丸)等;菊花既是中药,也可以作为普通食品食用,毒副作用极小。

5、野菊花,则性味苦、辛,微寒,归肝、心经,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主治痈肿、疗疮、目赤、瘰疬、天疱疮、湿疹等,由于清热解毒之力甚于菊花,它擅长治疗各类疔疮痈肿之疾,长期服用或用量过大时,会伤及脾胃阳气,出现胃部不适、胃纳欠佳、肠鸣、大便稀溏等不良反应,脾胃虚寒者及孕妇都不宜食用。古人有“真菊延龄,野菊泄人”之说。所以菊花与野菊花无论是在临床应用上,还是日常代茶饮用,都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替代。

6、现代药理实验证明,野菊花含有刺槐素-7-鼠李糖葡萄糖苷、野菊花内脂、苦味素、挥发油、维生素A及维生素B1等。下面介绍几个用野菊花治疗的验方。

7、治疗痈疽疔肿、丹毒等证,可将野菊花15克连茎捣烂,加入适量酒煎,趁热服下,将所剩药渣外敷患处;或与苍耳草10克一同捣烂,加入酒一碗,绞汁服;或与蒲公英15克,金银花20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配伍煎汤内服。

8、治疗热毒上攻所致的咽喉肿痛,可与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连翘10克配伍煎汤内服。

9、治疗风火相煽所致的目赤肿痛等证,可与金银花15克,密蒙花9克,夏枯草6克等配伍煎汤内服或外用薰眼。

10、治疗湿疹、皮肤瘙痒等,可适量煎汤外洗。

11、治疗高血压头痛、眩晕、失眠及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可与桑叶12克,山楂10~20克,金银花15克,用沸滚开水冲泡10~15分钟,代茶饮。

1、近几年来,三七的效果被宣传的神乎其神,有些人有病没病都会吃点三七粉,甚至把它当作万能保健药。这样一来,不仅夸大了三七的药效,也会让它失去本应有的价值。因此,三七不能乱吃,要根据自身的体质辨证分析。

2、三七又名“金不换”,味甘微苦,性温,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目前全国大部分的三七来源于云南文山地区。《本草纲目》记载:“三七能治一切血症”,主要的作用是补血、活血、止血。

3、三七历来被用作“伤科金疮药”,有止血定痛的作用,皆因其富含有止血活性成分的“三七素”。三七块茎入药生用,主要用作治疗各种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出血的症状。

4、《本草纲目》记载道其可治“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亦主吐血、阳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晕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诸病。”

5、三七中含有三七总皂苷的成分,擅于化瘀血,可以降低血管中血液的黏稠度,加快血液的流动速度,同时能扩张血管的弹性,改善血液循环,防止心肌缺血或脑缺血的发生。

6、三七化瘀血且不伤新血,同时能补中益气,对于心悸、头痛、胸闷等有很好的效果。患有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可将三七打粉,以温水冲服。

7、“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皆为中药中珍贵者。”

8、用来补血的主要是熟三七。熟三七粉的主要吃法以炖汤为主,可补益健体,对于身体虚弱、食欲不振、神经衰弱、贫血、神疲乏力等症状有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三七粉熟用能使人气色红润,有美容养颜的作用,对于产后、伤后补血的效果也比较显著。

9、除了三七的根茎为常用外,三七花也具有药用价值。三七花味甘微苦,性凉,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活血凉血、消炎止痛、祛痰平喘、美容养颜的效果。三七花可用开水冲泡,代茶饮;也可以用做菜肴。

10、需要注意的是,三七花性凉,不具有补血的效果,血虚、贫血的患者不宜食用。

11、三七为血病常用药,但并非包治百病,食用前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