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的特点和外貌描写

柳树的特点和描写外貌300字描写

杨柳是中国最为常见的年级一种树木之一,由于其风姿绰约、细长飘摇,具有了丰富的审美价值,柳树的特点和外貌描写。在中国古诗词中,咏杨柳的数量十分庞大,并具有了相对固定的抒情蕴含,如离别、伤春、闲愁、乡愁、爱情等。而小编则是简单讲述一下杨柳在古代的运用以及其社会价值。正是因为杨柳拥有广泛的社会价值,才能够被广泛的种植,也因此逐渐成为了人们常常所见50字,所写等一种植被。


一,柳树的特点和外貌描写二年级100字,杨柳20字在古代的句绿化外貌、美观句年级价值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杨柳的美学价值是中国人有目共睹的。杨柳的纤弱妙曼、飘棉荡絮给予人一种阴柔柳树美和伤感美。杨柳从初春发芽,逐渐成阴,要一直到晚秋才会出现萧条的景象。而萧条的杨柳依然是人们审美所关注的,古诗词中常常有“衰柳”、“败柳”“枯柳50字”等意象。古人大规模的种植杨柳不仅仅是因为其美观,还和其生命力有关。杨柳是一种可以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可以一年级生根发芽的树木,《战国策》有曰“夫杨,横树样子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杨树不仅适合在各地种植,其生长的速度也十分快,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成为建筑房屋的材料。

正因为杨柳具有了生命力强,生长速度快,柳树枝条像什么的比喻句,审美价值高的特点,因此也就成为了人们常用的绿化植被之一。从皇宫官府到百姓家门,从市井街道到客舍旅店,往往都是柳树成荫。汉朝时期,杨柳开始在宫殿中大规模的种植。《南史》记载益州刺史刘悛句向汉武帝献蜀柳若干,种植于宫苑,其状作文若丝缕。汉武帝说“此杨树风流可爱”。根据《钦定日下旧闻100字考》记载,唐朝的宫殿前种植这许多花柳,二年级柳树的特点和外貌描写,不过到了宋朝以后就没有100字终止了。其百姓门前和士大夫庄园种植杨柳的情况更是十分寻常,正如河边青草一般,有诗曰“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烟柳画桥

杨柳枝叶繁茂,既可以作为美观树木,也可以作为绿化树木。古代城市街道之上,常常种植杨柳。汉朝长安九市中,其中一个为“柳市”,顾名思义就是种植柳树市场。陆机《洛阳记》载“洛阳十二门……夹道中榆柳以荫行人。”萧绎的《洛阳道》写到:“洛阳开大道,城北达城西。青槐随幔拂,绿柳爱风低。”可见写作文,长安和洛阳这样的大都市也多种植有杨柳。宋朝以后,杨柳作为道路绿化植被而种植更加常见。《东京梦华录》载:“新城每百步作文设马面战棚……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阴。”除了开封之外,地方的许多城市也大量种植柳树,如宋初的彭州辛仲甫“课民栽柳”,使得柳荫行路;宋仁宗时,李璋在城州西关修路,柳树的特点和外貌描写300字,夹道植柳,人指为‘李公柳;在四川堂安有官府种植的三千棵柳树,成为“三千官柳”,陆游在《雨夜怀唐安》中写道“归心日夜外貌逆江流,官柳三千忆蜀州。”

杨柳常常代表者离别愁绪,这和杨柳在驿站、客舍的大量种植有关。从秦朝开始,中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驿站体系。驿站分布于道路两边,“十里一亭,五里一邮”,负责接待官差和旅客,柳树的特点和外貌描写20字。在这些驿站、长亭、客舍、都门附近种植有大量的柳树,柳树的描写。如《弘治严州府志》记载:“朱瞪知府事富春驿,旧路夹植以柳,相望数里。”李昌祺的《柳》描写了驿站附近多柳的情况:“含烟袅雾自青青,爱近官桥与驿亭。”因此,人们在驿站送别之时,抬头低头,都是柳树,柳树也成为了人们伤离别的一个符号。在离别之时,人们常常“折柳赠别”,在唐代就有灞桥折柳赠别的风俗。刘禹锡有《杨柳枝》九首,其中一首写道“长安陌上无穷二年级树,唯有垂杨绾离别”,可见柳树早已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

长亭送别

另外,在古代的墓地也会大量种植柳树,根据《春秋纬》的记载,天子的墓地种植松树,诸侯的墓地种植柏树,大夫的墓地种植栾,士的墓地种植槐树,而庶的墓地种植杨柳。柳树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树枝可以不断再生,因此人们种植柳树也祈求灵魂再生。汉魏时期50字的古诗常有墓地杨柳的描述,如《古诗十九首》有“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人们甚至认为种植柳树可以达到驱鬼的作用,《齐民要术》说“正月旦,取杨枝著户枝条上,百鬼不入家”,柳树的特点和外貌描写作文,这种行为也逐渐演化成为了一种风俗。


二,防洪比喻春天春天三年级护堤的作用句一年级

杨柳喜欢生长于水边,适合在江河堤坝上大量种植。而杨柳的根系发达,具有保持水土,巩固堤坝的作用。因此,古人常常在春天堤坝上种植杨柳,成为了防洪工程的一部分。在堤坝上种植柳树,中国早就出现了,如晋朝的盛弘之就有记载“缘城堤边作业,悉植细柳”。

中国古代,堤坝之柳最有名的莫过于“隋堤柳”。隋朝时,杨广开凿大运河,并在开通济渠和广济300字渠御年级道和堤坝上遍植柳树,长达一千三百余里,人们将之称为“隋堤柳”。杨广修建大运河耗尽民力,最终成为了隋朝灭亡的重要因素。因而,其隋堤柳也就有了亡国的蕴意。白居易的《隋堤柳》一诗写道:“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不过长期以来,大运河成为了人们出行的重要通道,其间发生的离别故事也是数不胜数,柳树作文。隋堤柳也称为离别的符号,周邦彦的《兰陵王·柳》写道:“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京杭运河

除了隋堤柳之外,宋朝的汴河柳也十分有名。由于开封(汴梁)地势较低,黄河悬于上,因此样子饱受黄河泛滥之苦。北宋定都汴梁后,就在汴河之上大规模种植柳树,以达到防洪护堤的目的。明代李梦阳曾在诗中写道:“汴河柳,袅袅拂也长,雪花风起春飞扬比喻”。宋朝种植柳树固堤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如当时山西汾河容易泛滥,该地百姓多次受难。此后陈尧佐在这里修建堤坝,“植柳数万本,作柳溪句子,民赖其利”。南宋300字初,从淮安(楚州柳树)到高邮的运河堤坝上,“载柳十余万株,数年后堤岸亦牢,其木亦可备修补之用”。

清明上河图

到了明清时期,植柳护堤的经验更加丰富,形成了一些列的理论。如明嘉靖年间的水利专家刘天和,发明了防洪固堤的植柳六法,即卧柳、低柳、编柳、深柳、漫柳、高柳六种植柳法。清代河道总督靳辅在《栽植柳株》中总结到:“凡沿河柳……其根株足以护堤身,枝条足以供卷扫,清阴句子足以荫纤夫。”可谓一举三得。而明清时期修建的柳堤也写作文最有名的为万柳堤,位于安康,柳树的特点和外貌描写50字。康熙时期,在其居民的“避水二年级之路”上大规模种植柳树,故名万柳。


三,春天柳树的特点和外貌描写,柳树的描写边防价值

柳树不仅适合在江南水乡生长,也可以作业在塞北大漠生存。在古代边塞诗中,常常有杨柳形象的出现,如李约的《从军行》有“营柳和烟暮,关榆带雪春”,李益的《临滹沱见蕃使列名》有:“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汉武帝时期,音乐家辛延年根据胡曲制成了乐府名曲《折杨柳》,此后“折杨柳”也成为了边塞诗中的思乡符号。如王春天之涣有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也有名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柳树的特点和外貌描写三年级,边关种植柳树,却有很高的边防价值。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骑兵可以长驱直入,柳树的特点和外貌描写三年级作业,修建长城必然又是劳民伤财,如果大规模种植树木描写,则外貌可以对成为阻挡胡马南下的一道屏障,柳树的样子描写,柳树的特点和外貌描写一年级。《甘肃通志》中有十分精彩的论述:

今西北之地,平原千里,寇骑得以长驱,若使沟法100字尽举,则田野之间皆样子金汤之险,而田间植以榆柳枣栗,既资民用,又可以100字设伏而避敌。

在古代,人们常常在陕北一带种植榆树以句子抵御游牧民族南下,因此该地有了“榆林”的名称。不过到了后来,人们发现了柳树更好,于是就大规模种植柳树,以至于作文后来柳树规模远远超过了榆树。元代文学家周伯琦曾说榆林“昔人多种榆,今人惟种柳。坚脆虽不同,气尽同一朽。此地名榆林,自汉相传旧,柳树的特点和外貌描写句子。但见柳青青,夹路忘炎昼。”

榆林

清朝时期,就有著名的柳条边。清朝前期为了阻止关内移民深入东北,且防止番外蒙古入侵,于是在东北边缘修浚边壕,沿壕植柳,谓之柳条边。《柳边纪略》云:“柳边者,插柳条为边,犹古之种榆为塞而以之名”。柳条边的修建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用时四十三年。在外蒙古纳入清朝版图之后,柳条边失去了其军事价值,但是依然成为清朝阻碍“闯关东”的堡垒。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允许内地居民移民东北,柳条边的设置也废除了。


清朝后期,左宗棠帅军收复新疆。在进军的过程中,左宗棠命令军队从潼关一路种植柳树枝条到玉门关,形成“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人称“左公写作文柳”。杨昌浚300字有诗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三年级玉关。”左宗棠种植柳树有四个目的,一是比喻巩固路基,二是防风固沙,三是限戎马之足年级,四是利行人遮凉。可惜三年级,后来这些柳树大多被砍伐毁灭,所剩无几了。

左宗棠


柳树在古代的价值并非仅仅是以上的几点而已,如还可以用于取火,所谓“春取榆柳之火”;用于编制箩筐篱笆;当做木材,制造家具等。古人将柳树的品质和价值总结为“八德”,“一不择地而生,二易殖易长20字,三先春而青,四深冬始瘁,五质直可取,六坚韧可制,七穗叶可疗治,八岁可刈条枝以薪”,因此柳树成为了人们所重视的木材。柳树作为一种极为平凡的树木,却有坚强的生命力,婀娜多姿的外表美,众多的社会价值,如何不让人喜爱呢?